汽车市场 2 月的数据,让大家意识到一件事情:相比没人造车,没人买车才是最可怕的。
2020 年,大多数的汽车消费者不再是从无到有,更多的是置换升级或者额外添置,购车的刚需已经不再 " 刚 " 了。此时碰到疫情,蹦迪没地方蹦了,麻将没地方打,撸串没地方撸了,这些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远大于少买一台车带来的不方便。
消费者买车可以晚买几个月,但经销商却一刻也不能多等。库存带来巨大的资金链压力,是大多数经销商不能承受之重。

然而,当所有参与直播的销售顾问、车企领导、行业专家、媒体人士体验着当 " 网红 " 的苦与乐,但车真的就因此卖出去了吗?直播销售,又真的适合汽车行业吗?

直播带货,相比其它销售方式,能够解决三个问题:明星 / 专业效应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产品多维度立体化展示解决体验问题、线上呈现解决渠道成本问题。
而直播带货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直播者通过展示、试用商品,用流利的解说话术和与热情的互动,消除潜在购买者因对商品不了解而产生的怀疑,配以极度方便的直播中选购与支付流程,从而达成交易。
总结起来,就是活灵活现 + 体验感强 + 好奇心 + 冲动消费 + 明星效应 + 信任背书。
相比之下,直播带货在汽车销售中,无论是消费信任、体验充分、方便支付,哪个要点都不具备。
1. 消费信任
" 凭什么信你?" 这是厂商在考虑直播带货前,首先要回答的一个尖锐问题。
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史上,明星代言是一个普遍投入产出比低甚至为零的营销举措。明星也许可以扩大某个车型的知名度,但是他一定不会产生示范效应——比如,你觉得黄晓明会开比速 T5 吗?

2. 体验充分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于汽车的四感体验中,直播只能不充分地解决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
一辆车质感高不高级、气味刺不刺鼻、开起来顺不顺手,永远不可能依靠屏幕后面的一张嘴巴来获得答案。直播替代不了体验、VR 替代不了体验,在中国,不进店看车直接盲定的消费者,比例究竟有多少?相信厂商是最清楚的。
3. 方便支付
汽车是高价值、低频次的大宗消费品,支出金额从量变到质变,决定了买车永远不可能像买口红一样便捷与爽快,哪怕只是付几千块的订金。
也许看着李佳琦直播卖口红,连直播窗口都不用切,直接在对话框内就能完成选购、付款的动作。但是,买一辆车,消费者货比三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几家 4S 店来回看上三个轮回做出最终的决定,对于大多数消费者已经算相当爽快的了。

当消费者都在家中无法前去 4S 店看车时,他需要的不是销售顾问导购式的推销,而是真正好看、有用的汽车内容,能够从中获得知识与价值观洗礼,才会对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所以,在汽车行业,直播不会持久,也不会消失,而是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方式的补充,尤其是作为全新市场的流量入口,快响应的直播承担着粗放式挖掘消费群体的 " 先导 " 作用。

近几年,消费升级、消费降级、消费分级,这几个概念被频繁提及,但是真正能将这些概念落地的,恰恰是拼多多。
中国 337 个城市中,三线以下城市有 288 个,而这 277 个城市的汽车销量占比,在 43% 左右。
北上广深不是中国的全部,中国市场足够大,也有足够多样化的消费层级与需求。一二线城市部分消费者在网络上热议的消费热点话题,可能压根不会影响线下的消费现状。

依托新的运营模式,挖掘出不属于话语中心地位群体的消费潜力,让低线城市甚至广大村镇的消费者,通过拼团、秒杀、砍价等形式用上好的产品,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
互惠式拼团、助力免单、万人团等模式,用户既有强参与感,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价格优势,由此形成的用户增长与留存,就成为了社交电商拼多多崛起的核心。
相比之下,汽车行业的保客维系,还远远没有被挖掘,甚至相比微商都差得很远。而且,保客营销的效果,在汽车行业也还没有被充分重视。

而且,在汽车销售中,消费者画像、销售线索的重要性极高。相比受众群体界定范围不确切、产生传播效果也无法闭环估量的直播带货,保客推荐的模式,目标人群精准,销售线索的流转与扩散完全可追溯、可量化,更容易将流量与线索留在自己的平台中,形成私有 " 流量池 "。

与销量可量化的正相关属性,是车企必须要重视 " 保客推荐 " 的最重要理由。
▎写在最后
也许疫情期间,直播是为了证明不消极怠工的政治任务,是窘境下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但是不尊重市场规律,将新的传播形式硬套在传统模式上,实际效果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相比之下,汽车厂商更需要把握的是新一代消费者从 " 会买 " 到 " 惠买 " 的消费心理转变。看直播图个乐,但是推荐买车却能实实在在获利。当下几乎每个厂商都会谈用消费下沉换来更多释放口,但是下沉的不只是通过直播带来不可控的流量,而是根植于每一个已有消费者,从点到线到面,让消费者在 " 汽车拼多多 " 模式中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