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市“冰封”,进军海外正当时?

已亥年末,庚子年初,汽车行业的战争硝烟被疫情 " 冰封 ",导致的后果是,没有了 " 硝烟 " 迷眼,各家车企只要是看到捎带希望的求生路,皆是一拥而上。

在这短短一个月里,不论你是关注还是不关注汽车,不论是在微博、朋友圈、抖音、甚至在淘宝上,你总能在不经意间,频繁刷到车企们或精准或广撒网的广告。在车企表面云淡风轻之下,实则是快要溢出屏幕,不断抓耳挠腮的焦虑。

于是,在迷茫、彷徨和踌蹴中,似乎有一条人最少的路显现:进军海外市场。

绕不开的 " 钱 "

为什么现在进军海外市场的车企少?又为什么要现在进军海外市场?最关键因素,钱。

先来算算,这一次大规模的 " 心脏骤停 " 到底花了车企多少钱。2019 年,规模以上的汽车企业总营业收入 80846.7 亿元,换成日均 221.5 亿元,若将停摆时间算为一个月,则中国整个汽车业就直接损失了 6644.5 亿元。

即便是分摊到各家公司头上,依旧是座白花花银子堆成的压力大山,每天亿元人民的流失并非只是卖惨的噱头。毕竟,在这最为保守的算法之下,并没有含括各家原定的春节营销宣传,也没有线下 4s 店等运营成本损失,更没有工厂停工后因蝴蝶效应影响所波及到各层面的资金流失。

在 " 极限挑战 " 的生存模式下,一般的车企还能保证正常运作发工资吗?还能有钱跟进海外建厂谈合作吗?答案估计是前者应该勉强,后者可能不行。

当然,比起眼前人民币的流失,更让车企头疼的是疫情给整个行业带来的隐性损失,今时不同往日,非典后的暴涨盛世难以复刻。

2003 年,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汽车市场一片蓝海,强劲的汽车需求,转变的消费意识,还未饱和的保有量,供不应求;2020 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收入降低,车市寒冬未减,消费需求持续走低,保有量接近饱和,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

客观来说,要想再现 " 报复性增长 ",就必须建立在真实需求被压抑的基础之上。不可否认,疫情会将车市的需求延期,但不会令让潜在的需求消失,可现在全国潜在需求量有多大?持续了一年半的车市寒冬,难道只是一次 " 不小心 "?

现实总是残酷的,属于汽车行业的灾难并未终止过。据乘联会统计,2018 年乘用车市场同比下滑 3%,2019 年全年零售降幅持续扩大,同比下滑 8%,其中,自主品牌在 19 年上半年同比下降 30%,总体市占份额也出现了近五年的新低,个别月份低于 38%。

在寒冬来袭之时,没有哪家企业是能真正做到全身而退。此时此刻再看疫情,或许更像一次筹备已久的 " 大考 ",有人重新布局,有人寻觅翻身筹码,还有人自怨自艾自欺欺人,而最终 "to be or not to be" 的最终结果都会在 " 考后 " 消费者的反应里知晓。

相比已经明确的困难,似乎这种难以预知的未来似才是车企集体焦虑的根源。毕竟,如果 " 考试 " 失败,没有 plan B 的车企,直接迎来倾家荡产的局面也并非只是危言耸听。

plan B:海外市场

尽管 2020 年一开年就陷入疫情泥沼,但自主品牌们进军海外市场的脚步从未曾停止。

1 月 17 日,长城汽车签署了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塔里冈工厂的协议;

2 月 5 日,长城汽车正式 " 进军 " 印度市场,将在 2021 年为印度消费者带来旗下两个品牌,一是哈弗系,产品线涵盖全系 SUV 产品,二是长城 EV;

2 月 10 日,美国 HAAH 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与奇瑞汽车开展汽车业务合作,将把奇瑞 EXEED TX 车型引入美国市场,并以 Vantas 品牌的名义在美国上市;

2 月 17 日,通用汽车宣布将泰国罗勇府制造工厂出售给长城汽车,双方计划在 2020 年底完成交易和最终移交。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道路,不同的国家,与其说是殊途同归为占海外市场份额,倒不如说是提前开辟出一条生路。

在环境大好之下,一心做好国内市场是常态,海外市场并不在多数车企的涉猎范围之内;天气一冷什么都变了,曾经对海外市场完全 " 不感冒 " 的车企才发现,原来地主家的余粮也是靠了出口量的支持。

据中汽协 1 月产销数据显示,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78.3 万辆和 194.1 万辆,环比分别下降 33.5% 和 27.0%,同比分别下降 24.6% 和 18.0%,国内一片哀嚎。反观出口量,奇瑞 1 月出口汽车 8957 辆,环比增长 1.2%;长城 1 月出口量达到 4442 辆,同比增长 18.36%;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印尼有限公司 1 月销售汽车 774 辆 , 同比上涨 41.5%。

不可否认,于车企而言,如此出口量放平日里,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现在不是平日,随着车市 " 冰封 ",出口红线无疑成为了疫情期间为数不多的 " 安慰剂 ",不仅让自家高度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更是晋升为稳定的 " 送粮神器 "。

其实,在过往的分析里,谈及疫情后的影响,我们常常会看到 " 不会改变格局 "" 回归原位 " 的字样,于车企而言是否真的如此?对此我们还需打个问号。如今一 " 疫 ",让不少活跃在拆东墙补西墙循环里的车企慌了神,国内线下业务普遍艰难、线上营销又难以将流量转换成订单,少了 " 他救 "," 自救 " 亦成难题。

回到海外市场本身,有人说是不屑于此类短期投机,有人说是耗资大户耗不起,有人说是风险太大不敢动。其实,某种意义上,停留在原地才是最大的风险。出海路径千万条,停留于把自己归类为 " 传统 " 的汽车品牌,放弃过渡到一个更大的范畴里,放弃讲述新一轮的故事,将鸡蛋放置于一个篮子里,全凭 " 没有万一 " 的想法去静候一荣俱荣。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没有万一 " 就是最大的 " 万一 ",留给车企的时间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