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越追星上高原 林芝美景衬好车

我第一次见到吉利星越,是今年 5 月 10 日的星越上市仪式上,当时我就被星越的硬件所打动,可是一辆车光有堆积起来的硬件加持,并不一定就是一辆好车,究竟星越的实力如何?这个还需要在实际的环境中去考验,两个月后,我得到了一次全面考察星越底蕴的机会,一次 "36 小时追星计划 ",让我有机会在林芝和吉利星越面对面。

在说我们这次的试驾之前,先容我简单将星越的背景介绍一下:吉利星越基是于吉利 CMA 架构打造,定位轿跑 SUV,有普通版与运动版两种外观风格与 2.0T/1.5T PHEV/1.5T+48V 三种动力总成可选。吉利 CMA 是吉利基于 " 人本、创新、卓越 " 的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在 CMA 架构全球领先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豪华车开发和制造标准,融入中国驾驶 DNA,面向全球工业 4.0 打造的卓越产品诞生体系。

所以这次我们对星越的试驾,其实对车的要求会超越同等价位车的要求——这次我试驾的是吉利星越耀星者,远不是星越顶配车型,而应该是吉利星越最主流的车型,这款 1.5T+48V 轻混动力组合的车型官方指导价是 148800 元,而拿真正市场主力车型出来做试驾车之一,也是体现了吉利对星越的高度自信。当然这次吉利也有拿 2.0T 的车型出来,不过我倒是觉得,试驾市场主力车型更有意义——如果相对低配的车型都有良好的表现,那高配车型的表现当然会更好,反过来可就不一定了。

动感瞬间的外观设计

星越的外观,我就不多说了,官方的说法是:星越采用 " 动感瞬间 " 设计理念,在 " 时光竞速美学 " 的基础上,从生活、自然中汲取灵感,定格最动感的瞬间,在静态中融入动态多变的视觉特性。

而我觉得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无论是在藏式风格的度假酒店外,还是在有 " 小瑞士 " 之称的鲁郎高山牧场里,星越都是一颗耀眼但又和谐的星。

在鲁朗牧场的小道上,星越的呼啸前脸,配上的宇宙回想前格栅,显得霸气又动感。

在林芝希尔顿酒店的一偶,透过柳枝,星越溜背式的侧面线条,也显得分外流畅,个人觉得星越最美的就是侧面。

双排气管 + 后护板显示了星越动感的一面,星河回旋后尾灯的辨析度非常高。

细节显功夫 配置超一流

星越的内饰设计,是吉利首款以驾驶者为中心的内饰设计,营造了全视野的浸入式驾控感。仪表台副驾驶一侧通过错落与叠层的设计手法营造了别致的造型效果。

可以这么说,从整体设计,到用材用料,星越的内饰给我的感受简而言之就是 " 越级 "。

星越的 12 吋全液晶仪表盘和 12 吋嵌入式的中控大屏,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被一个大的饰边框融合在一起,一体感很强,类似的设计,在最新的奔驰新车上才能看到,完美地解决了中控屏的突兀感。而液晶仪表盘可实现三维立体多主题 UI 视觉切换。具有互动功能,可以将中控屏上的常规设置、导航、多媒体、电话这 4 大功能共计 48 项子项显示在仪表盘上。

星越座椅选用 Nappa 真皮与麂皮混合材质,兼顾豪华感与舒适感。主驾座椅支持 12 向自动调节和 4 向气动腰托,拥有通风、加热、座椅记忆以及联动后视镜记忆等功能。这个价位的车,这样的座椅还真是独此一家。

虽然是溜背式设计,但后排乘客依然有足够的头部空间,星越的后地板通道凸起很矮,脚部空间也很充裕,留心的话,会发现后排两个主要座椅位是突前的——为腿部提供了更多的支撑。

人们常说细节是魔鬼——细节决定成败,星越内饰的细节,恰恰就是其打动人心之处。下面就看看几处星越内饰的细节。

电子排挡推杆不仅造型别致,做工精细,而且 P 档按钮处还有防滑触点。

前排杯托是可以保温、保冷、加热、制冷的杯托,而物理按键中,专门有一个是启动 360 度全景视频的按键,方便在狭窄通道驾驶或者需要极限停泊时的安全。

空调旋钮上,还有吉利回形家族元素装饰纹。

我试驾的这台耀星者,选装了 12 只 Bose 喇叭,喇叭面板上也有吉利回形家族元素装饰纹。

甚至连 USB 接口,都有装饰边,看起来特别醒目。

发动机平顺无惧高原

林芝,号称是西藏江南,这里确实是西藏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加上雅鲁藏布江流过全域,风光和西藏别的地区确实大不相同,但是,林芝依然是高海拔地区,我们住的酒店,海拔就达到 2950m。

虽然平原地区的油菜花早已过季,但高原上的林芝,七月依然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

到酒店的第一天傍晚出去跑步,一起跑就能感觉到高海拔带来的缺氧,平时能跑 4 分多配速,但这天只能跑 7 分多的配速。

那么,星越的动力系统会有明显影响吗?

在星越配置的三种动力系统中,我这次试驾的耀星者其实是动力最 " 弱 " 的一款车型,但实力依然不凡。

这款车装备的 1.5TD+7DCT 是由吉利和沃尔沃联合研发的动力总成。1.5TD 发动机采用了 Mask 高滚流比进气道、200Bar 中置直喷,而且在冷启动与中高负荷时采用多次喷射等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采用了低惯量废气涡轮增压器技术,发动机低速扭矩响应迅速、快捷。

而再加上 48V-BSG 电机的辅助,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如此整洁的发动机舱,即使是豪华车中也不多见。

48V-BSG 电机可带来约 10% 的动力提升,通过额外增加 10kW 功率和 45N · m 的加速助力,响应更快、更强劲,整套动力系统响应更快、更强劲,发动机 1000 转即可爆发 226N · m 最大扭矩。同时得益于 48V-BSG 驱动,不会因为高原缺氧影响动力,在启动工况最大可提供 140N · m 的启动助力,完全消除了 12V 传统频繁启停带了的振动不适感。传统内燃机的传动系统在停止后大约需要 1 秒才能重新启动,而星越所搭载的 48V-BSG 系统只需要 1/3 秒,可实现动力无缝连接。

在 48V-BSG 系统加持下,星越 MHEV 整车最大功率达到 140kW,最大扭矩 300N · m,堪比甚至超越了很多的 2.0T 发动机。

此外,该 48V-BSG 系统具有发动机启停、智能启停、智能航行、智能充电、智能制动能量回收等功能,覆盖行驶全程。

当发动机在怠速运转时,可以发现车辆会处于智能充电状态。

我们这次的试驾路线,从林芝希尔顿酒店出发,走一段高速后转入 318 国道,然后再翻越海拔 4500m 的垭口,到达鲁郎。

首先的感觉时,发动机运转非常平顺,完全察觉不到它是一台三缸发动机,传统三缸发动机的特有抖动?不存在的。

其次就是完全察觉不到海拔升高对动力的影响。之前我曾经驾驶小切走过相同的 318 国道,当时 2.5L 排量的自吸发动机,在过垭口时要降到二挡才够力,而驾驶星越耀星者这款车,油门操作和平原上山没什么两样,上坡时超车很轻松,完全不存在想超车但又因提速慢而无法超越的窘境。

底盘方面,星越的前悬挂采用的是麦弗逊式独立悬挂,后悬挂采用的是多连杆式独立悬挂。悬架总体倾向于运动性的调校,这使得星越在良好的铺装路面行驶时,又稳又舒服,同时弯道侧倾控制很好,但在非铺装路面行驶,或者过减速带时,后悬挂的响应有些生硬,依然会有较明显的震动,这也是这次试驾中我能给星越挑的不多的小瑕疵了。

在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行驶对星越毫无难度。

在鲁朗高原牧场的土路上行驶也很轻松。

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星越的 NVH 相当的出色,在高速公路上即使以 100km/h 的时速行驶时,车内依然很安静,发动机声很小,风噪也控制得很好。

星越搭载包括 ICC 智能领航、ACC 自适应巡航、APA 全自动智能泊车、AEB-PE 带行人识别保护的城市预碰撞、SLIF 限速标志识别提醒、RCTA 倒车预警、RCW 后碰撞预警、LCA 变道辅助、BSD 盲区监测、DOW 开门预警等多重越级安全配置,同时,配备了博世 9.3 代 ESP 高动态版,车身四周紧密配备了 22 个行业顶级传感器,智能驾驶达到 L2 级别。

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星越正前方安装的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和雷达等多款传感器。

在一段转弯的高速公路上,星越准确地识别出了路面的标线,这时可以进入自动驾驶状态,当然,星越依然会检测方向盘,当发现数十秒驾驶员依然手离方向盘时,会报警提示驾驶员重新手握方向盘,结合 ACC 功能,星越在高速公路上编队形式会非常的轻松。

总结:这次星越林芝试驾,星越的表现确实超越了我原先的期待,在吉利向上突破的征途中,星越已经成为新的一个标杆。